27|你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嗎?〈我叫伊格言,這不是我的本名──保羅‧奧斯特《紐約三部曲》〉第一講精華版|伊格言
#完整版影片貼在留言處
#范修不但將作品委託給「我」,連太太和人生也一同轉讓了。
------
你相信自己是個特別的人嗎?
還是你認為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?
真是這樣嗎?這是本集的主題,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〈我叫伊格言,這不是我的本名──保羅‧奧斯特《紐約三部曲》〉。
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。
‧
美國作家保羅‧奧斯特(Paul Auster)的《紐約三部曲》由〈玻璃城市〉、〈鬼靈〉與〈禁鎖的房間〉三部中篇所構成,
〈禁鎖的房間〉為壓卷之作。
小說以第一人稱「我」作為敘事者;
故事環繞著「我」與失蹤的童年摯友范修展開。
作者奧斯特刻意隱去了「我」的名字──
讀者們只知道「我」是小說中向讀者訴說故事的人,但並不知道「我」的具體姓名。
請注意:這件事有著關鍵性的意義。
‧
故事描述「我」的童年摯友──天才作家范修留下了兩大箱作品手稿,拋下美麗動人且即將臨盆的妻子蘇菲,突然消失於茫茫人海之中。
這極可能是個預謀,因為「我」和范修長大後其實早已失聯許久,
唯一可知的共同點是,二人同為作家。
當時「我」寫作事業堪稱順利,是個小有名氣的雜文作者,被視為「評論界的明日之星」。
然而儘管頗受器重,「我」可不見得那麼瞧得起自己。他是這樣說的:
‧
剛開始,我也期待自己成為偉大的小說家,能寫出撼動人心的作品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我漸漸明白,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小。我並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,可堪寫出曠世巨著。有時候我甚至會告訴自己,放棄這個春秋大夢吧!就這樣繼續寫些雜文,容易多了。賣力一點,一篇接著一篇,好歹可以餬口飯吃。
我還不到三十歲,卻已經小有名氣,也開始寫作詩與小說的評論。電影、舞台劇、藝術展、音樂會、書,甚至球賽,都有人來找我寫評論。世人給我的評價是「評論界的明日之星」,但在我的內心,我覺得自己心態老邁,而且江郎才盡。我所做的,不過是一些無用之物。好像一盤散沙,風一吹,就會灰飛煙滅。
‧
伊格言分析:這些關於「我」的背景細節設定其實意味深長──
一位覺得自己一輩子寫不出偉大作品,高不成低不就的作家。
在此,「我」的「個體殊異性」在這樣的身份設定中被徹底壓縮,
成為幾何上無體積無重量的一個點。
對,我們其實並不特別;
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人,很可能都不特別。
事實無比殘酷:只有極少數人具有驚人的才能。
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庸的,他們的生命歷程也難免平庸;
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匿逃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平庸命運之外。
‧
諷刺的是,故事中的「我」收到失聯的童年摯友,也就是天才范修的手稿之後,
生命倒是出現了奇異的、不該出現在平庸之人身上的重大轉折。
當然,這靠的不是自己,而是范修。
有太多顯而易見的證據顯示,范修的失蹤是他自己精心策畫的結果。
早在他消失前,他便曾數次向妻子蘇菲提起,萬一他遭逢不測,可將那些尚未出版的手稿全數交給失聯已久的童年好友「我」處理,
由身為評論家的「我」決定這些手稿是否具有出版價值。
‧
於是當范修失蹤超過一年,所有人都認為他已意外死亡之後,
蘇菲終於帶著手稿找上了「我」。
故事於焉開始。「我」戀上了美麗的蘇菲,二人結婚;
而范修的作品也順利出版。
換言之,范修不但將作品委託給「我」,連太太和人生也一同轉讓了。
平凡的「我」就此取代了天才范修的位置。
范修的作品出版後席捲書市,大獲好評;
版稅使得「我」與蘇菲生活無虞。
蘇菲與范修的童話故事一度突遭中止,而今得以以另一種方式接續。
換言之,逝去的天才留下了大師之作,
而童年摯友則拯救了他的遺孀──這根本是皆大歡喜,對吧?
但仔細想想,這很奇怪不是嗎?
范修失蹤後,「我」幫忙出版了范修的手稿,
領范修的版稅,娶了范修的妻子,養范修的小孩。
「我」簡直是偷竊了范修的人生不是嗎?